- 发表时间:2017年04月09日
2017年4月6日,辽宁丹东。吕秉兴,80岁,一个终生未娶身高仅为1米的残疾人,一个守着修鞋摊50年没动地方的修鞋匠。
于是,自食其力的吕秉兴成了一种标志:丹东地区最早的个体户之一、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老字号代称。
*7岁那年的一场伤寒,让吕秉兴成了残疾人并卧床15年;22岁的时候,吕秉兴开始练习借助凳子的支撑来走路,渐渐过渡到使用双拐和单拐。
坐在一群老人中间,80岁的修鞋匠吕秉兴明显要矮一截。
吕秉兴说自己从未量过身高,无法说出自己准确的高度。“估计也就一米吧。”
一架钉拐子、一柄锤子,两样工具陪伴了吕秉兴整整50年。
50年,吕秉兴的修鞋摊一直没动过地方。“50年前这里是郊区的菜地,周围平房都不多,我每天都是闻着大粪味儿掌鞋。”
27岁那年,吕秉兴成了丹东鞋厂的一名工人。然而,仅仅坚持了三年,吕秉兴却不得不离开。“我这身体根本适应不了工厂的作业,只能离开。”
离开鞋厂的吕秉兴被有关部门特批单干——摆摊修鞋,成了1960年代丹东地区屈指可数的个体户。50过去,吕秉兴修鞋摊不但成为官方认可的“临时便民服务点”,更是周边市民有口皆碑的老字号。
宫女士家住桃源街,附近就有修鞋的,却每次都要绕远到吕秉兴的修鞋摊。“我小时候就来他这里掌鞋,习惯了。吕师傅从来不瞎喊价。”
吕秉兴的午餐主食是一种看上去还算精致的小糕点。吕秉兴说气温偏低的时候不能带正餐,这样的小糕点最适合。
其实,吕秉兴跟修鞋打交道的时间更长,有57年。“在练习拄双拐那阵儿我就开始学掌鞋了。掌鞋有掌鞋的道儿,首先得手艺好,其次才是价格公道。什么叫价格公道?自己有赚头,顾客心里不觉得亏。”
吕秉兴的生意不错,最好的时候一天会有十个八个来修鞋的。5元钱的修鞋费,有的主顾甚至丢下10元就走不允许吕秉兴找零。但吕秉兴心知肚明,“这不是说我的手艺有多好,而是大伙儿成心要帮我。”
修鞋固然要收费,但对于那些非修鞋的行为,吕秉兴则是分文不取。附近的市民甚至行人需要边边角角的材料临时急用,吕秉兴常常给的不是边角而是整料。“大伙儿都在帮我,我能帮大伙儿什么?一点材料才几个钱?”
跟修鞋结缘57年,摆摊50年,打吕秉兴手里修过的鞋超过了百万只。“最多的还是六几年七几年,都是成麻袋地往我这里送棉胶鞋。”
近些年,眼见着周围的老伙伴在一个个地减少,已经80岁的吕秉兴难免会生出怅然,“每过一段时间,这些老家伙就会少一个,大伙儿就会难过一阵子。但是,再怎么难过日子还得过、鞋还得掌......”而这件皮围裙伴随了吕秉兴三十多年。